禮貌是一種生活態度,讓彼此覺得被尊重,也讓人心裡舒服。禮貌甚至是一種生活習慣,有了禮貌,一切將如雪球般,為孩子成長的路上滾出正向的能量。
. 平時透過遊戲,教孩子基本的禮儀用語與應對。
. 平時常常在長輩面前誇獎孩子,增加彼此間的連結,小孩也會覺得長輩和他是有關係的,才願意跟這個大人多說幾句話。
. 教孩子要有「換位思考」能力。平時多參加團體活動,可透過接觸同儕的機會,學習顧慮他人感受。
. 插嘴看似小事,卻很可能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。大人需要協助他輪流發言,了解人與人應對時的規則。如果孩子等你們結束才接著說話,要記得鼓勵他。原則是要安定自己的心,知道孩子沒有惡意,不是故意搗蛋,不要責怪孩子。等待是一種能力,需要培養;從一分鐘開始,慢慢拉長等待的時間。
. 如果有多個孩子七嘴八舌,就訂定規則:一人一次,一次三分鐘,讓孩子得到一段時間不被打斷的發言權。當別的孩子說話時,也學會聆聽、等待。
. 如果注意力比較不足或容易分心的孩子,可以使用一些策略: 例如請他當小幫手。
. 說髒話 - 對小孩子來說,可能是認同自己所屬族群的說話方式,或純粹覺得這樣才能表達感受。1) 讓他了解語詞真正的意義, 抒解孩子好玩、好奇的心理。 2)幫助孩子釐清不雅詞彙的意義,讓他進一步思索這個語詞給人的感受。3) 幽默提醒: 例如孩子說:「老師,你很機車耶!」「那麼是光陽,還是山葉呢?」用幽默的雙關語方式,提醒學生用語的界線。不當面責罵,並不表示我們覺得那是對的,只是換個方式讓孩子知道。教導他們:(1)不在正式公開場合說髒話,引導孩子思考,哪些場合不適合使用同儕間的嘻笑怒罵用語,幫助孩子建立收放自如的界線;(2)也不在別人明白表
達不接受的時候說,強調尊重是人與人相處的基本態度,或許有些人不在意,但若有人明確表達聽到髒話有不舒服的感受,就一定要學會自我克制;(3)同時也應
提醒孩子不在自己有負面情緒的情境下說髒話,與孩子討論,當生氣時可以如何表達來取代髒話,協助孩子拉起爆粗口的界線。
. 若孩子因生氣說三字經,你的重點是想了解「為何生氣」,可以先問:「你今天心情又不好了?」把重點放在聽他在生氣什麼,而不是在第一時間就在意表達方法。先不要被態度激怒,模糊了焦點。如果大人可以了解,他只是在防衛、保護自己,並不代表他刻意要展現無禮,這樣才有繼續討論的空間。
. 當孩子處於青春期,挑戰和頂撞權威(大人),可能是這個發展階段維護自我的正常方式。他依然需要成人的關心,但也需要維持自己的獨立。青少年愛頂嘴,常常是因為父母無法調整關愛。就像栽培箱裡的幼苗長大了,父母還繼續放在栽培箱關照,它一定長歪。父母要做的事是:移開保護罩,讓它在自然環境,它才能茁壯成長。建議父母,常在心中默唸「孩子獨立真可喜」。當孩子嫌你囉唆時坦承:「不好意思,我已經習慣了,畢竟這樣照顧你十幾年了,突然要改,好難喔!」說明你需要時間適應。
. 親子對談時,也要留意以下「四不」。(1)小事不要一提再提。父母要管大事,不重要的小事儘量讓孩子作主。(2)不要翻舊帳。沒有人喜歡被揭瘡疤,這最容
易引發青少年反彈。(3)不要否定孩子。愈否定孩子,他就更想頂嘴、堅持到底。(4)不要引發孩子的罪惡感。譬如:「你翅膀硬了,不需要爸媽了!」
. 提醒自己,不要將重點放在他的表達方法,而是去聽他在不高興什麼。有時候平心靜氣去思考他頂嘴的內容,或許會發現他說得挺有道理的。接著再處理他的說話方式:「謝謝你告訴老師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合理,我會再調整方法。不過你說話的方式讓我很不舒服」
. 有時候什麼話都別說, 跟孩子說:「我們明天再說。」不回應留下的空間讓彼此有機會思考。等到明天,雙方的情緒冷靜了,也比較容易就事論事。 過程中,不要用貶低、謾罵的方式抑止你認為不禮貌的態度。如果孩子從成人身上得不到禮貌的對待,他自然很難變成一個有禮貌的人。
. 微笑是展現禮貌最基本的方法之一。
. 讓孩子透過鏡子練習說話,並觀察自己臉部表情的細節,是否隨著說話內容有所改變。
. 透過父母不時耳提面命,在孩子腦海中深刻烙印、內化。例如:「做該做的事,結帳要排隊」、「做該做的事,在圖書館請保持安靜」、「做該做的事,將玩具放回
原來的架上」、「做該做的事,遇見老師說聲好」等。讓孩子了解不同的場合,有不同的要求,與符合該情境的表現,同時讓孩子懂得應有的責任。做該做的事,禮
貌跟著來。
. 選擇適合孩子年齡觀賞的影片及動畫,讓孩子在觀影的過程中,與父母一起尋找影片當中的禮貌片段。有畫面,禮貌在心裡就比較容易看得見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