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, December 11, 2013

教育應該由淺入深 - 有理

一篇2007年讀到的文章, 非常同意:

有一件事情我一向覺得好奇怪,就係愈專門既學問,反而係中學教得愈多,愈係普及的常識,反而要去到大學才會專修。
我成日都覺得,中學教育不切實際.近幾年改革左,加入很多生活的元素,但架構上仍然係唔合理的。

很多好專門既野,例如Phy/Chem/Bio,西史地理等反而是中學課程,但係財務、法律、統計、中西醫學等日常生活較易接觸的學問,反而在大學才會學到

與其花大量時間背化學的元素表,不如教點基本的理財智識,起碼要明白複利的威力,點解累積信用卡結存係唔著數.咩叫股票、債券、認股證、ELN,基本運作係點,這些智識既實用之餘,背後亦有很多學術理論,簡化後絕對適合做中學教材.
教下基礎法律智識,知自已有乜權利,俾差人拉既時候都知應該點做,知自已有乜法律責任,就不會胡亂簽傳銷公司的合約.一個中學生亦應該明白香港法律制度係咩一回事,將來投票選議員時也用得著

又例如統計學是大學課程,但其實在日常生活應用極廣,明白統計慨念,就知大部份報紙在日日刊載的調查都是豬up。甚至簡單的中西醫學,都好過讀bio的變型蟲,中醫的陰陽係講緊乜,西醫講既抗生素係乜黎架,都是有趣之餘又實用,而且可以持續發展的學問.中學生讀得有興趣,大可以一路讀上去做醫生.

反而一些好專門,只有少數可領會的學問,在中學就學好多,例如化學的元素表,每種化學元素結合分解的變化,有心研究的人,在大學慢慢做實驗都未遲,犯不著在中學搏命背;好像物質的粒子、分子結構,微生物的構造、動物的繁殖,岩層如何形成、非洲降雨量分布、斯巴達與希臘的興起,卻全部是中學課程,我以前一 路讀,也感到有無搞錯?

我讀中學的時候,電腦並非必修課程,現在就不知道.但我認為單單用電腦交功課並不足夠,基礎的IT知識係好重要.普通話亦都係.

我 並不是說,Phy/Chem/Bio/地理/西史不重要,恰恰相反,我認為一個社會,應該容許一些專做考古、或者躲在實際室研究粒子、質子、乜子、物子, 又或者去研究岩石和火山關係的學者,社會才多元化.不過,這些專門學問,應該放在大學以至研究院入面,一般中學生,明白科學的研究以及實證方法,瞭解科學與人文學科的分別,已經足夠,一科綜合科學已經可以包晒,唔需要再拆Phy/Chem/Bio.中西史都應該合併,中學生應該有個概括的史觀,但好細緻既野,應該留番有興趣既人上大學慢慢研究,以前要背的一大推人名事件,其實全部都是浪費時間.至於地理科,人文地理可以拆入去經濟科,自然地理個一類,都唔應該係中學課程.如果測量是大學課程,但點解地理要係中學讀呢?我打開電視,成日見到有測量師up野,但極少見地理系的學者有野發表既喎.我並不是說,測 量重要個地理,或者中學生一定要讀測量,只是奇怪用咩標準放地理科入中學課程?

仲有,我讀書的時候,英國文學與中國文學都是選修科,我有選修中國文學,連詩人的生平都要背一大餐,都唔知背黎做乜?

教育應該由淺入深,由普及常識慢慢過渡到專門學問,現在的課程很明顯是錯配的.雖然大學學位增加,但始終很多中學生沒有升讀大學的機會,就算讀左大學,都係 專攻一、兩個範圍,所以中學時打好常識的基礎很重要.而且常識與學術並無衝突,很多有助常識的科目,背後也有嚴謹的學術理論,並非吹水,讀這些科目,一樣可以培養學生日後進行學術研究的能力.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