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February 14, 2014

二人世界

最近跟朋友和同事談到孩子和二人世界的事情,發覺他們都有嘗試過請別人代為照顧孩子,夫婦二人出門享受沒有孩子的旅行如去歐洲,去他浩湖滑雪等。很奇怪,我們卻沒有這樣的想法,反而覺得平時因為都在上班, 根本沒有太多時間和孩子在一起,所以一定會一家人出門。但別人也是夫婦二人都要上班的,有什麼不同呢?是我們太愛孩子嗎?

(未完)

Wednesday, February 12, 2014

「有些事,這些年我才懂」

1. 尊重彼此的生活空間, 反而可以更享受親情,相處零負擔,陪伴而不互相干擾 。
2. 過分強調成功與失敗,就會忘記學習處理失敗。
3. 要不停的閱讀,戒掉「皮毛式」閱讀,養成思考力。

人生有許多的「原本」與「後來」,要隨著生命的經歷,我們才會慢慢的懂。對於已邁入中年的我,也應該一再重新檢視自己近幾年的生命,有些事,不但這些年才懂,也更懂得做,能知也能行,使知識變成見識,生命更加精采。

哭鬧的背後藏著無助沒自信

一個會撒潑哭鬧的孩子,其實是很無助沒有自信的,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無法平靜下來,得想盡辦法,讓外界來滿足自己的需求。

帶領孩子面對失望生氣,從話語溝通開始。

我們該如何做,才能避免孩子養成發脾氣的習慣呢?

第一步:告訴孩子你想幫助他
平靜的告訴孩子,你想幫助他,但他那樣哭鬧,你聽不懂他在說什麼,請他用說的來表達,像是:「讓我幫你,但你用哭的,我不知道你想要什麼,用說的我才聽得懂。」「我會幫你,但你一直大聲吼叫,我聽不懂你想要什麼,用說的我才聽得懂。」

第二步:告訴孩子哭鬧沒有用
一旦孩子停止哭鬧,嘗試以話語來表達時,對他表明哭鬧沒有用,讚許他以話語來表達的選擇和能力,像是:「哇,你用說的,我聽懂了,哭叫是沒有用的,我知道你做得到。」「我就知道你能用說的,現在我了解你為什麼生氣了。」

第三步:指認孩子的生氣情緒
先 平靜的指認孩子的情緒,幫助孩子了解,大人確實知道他的需要,有了這個步驟,孩子比較能夠聽進大人接下來要提的建議。你可以對孩子說:「我知道你很生氣現 在不能吃餅乾。」「我了解你很失望今天不能買玩具。」「不能馬上玩積木你很生氣是嗎?」「我了解你很生氣媽媽得去上班。」

第四步:幫孩子找到平靜途徑
在 孩子比較平靜後,告訴孩子他目前有的幾個選擇,導引孩子選擇,讚許孩子的選擇,像是:「坐在這張『等候椅』上等,下一個就輪到你吃點心了,你可以做得到 的!」「你生日的時候可以買禮物,今天我們只來看一看,你要繼續看?還是要回家?」「吃完飯後,才吃點心,點心在這兒等你,你相信你絕對可以先吃飯再吃點 心。」

媽媽其實不想說「快一點」

根據調查,約9成媽媽每天「總是」、「經常」對孩子說「快一點」。時間點則從早上的出門準備、吃早餐,到放學後的寫作業、洗澡、睡覺,可以說從早到晚,每件事都會催促孩子。但是若問媽媽是否覺得「其實不說快一點會比較好」,有高達九成的人表示同意,「快一點媽媽」內心很掙扎。

當孩子漸大,就必須要用「不睡覺會長不高喔」、「太晚睡明天精神會不好」等具體理由,解釋為何要九點睡覺,也可以試著讓他們思考如何達到九點前睡覺的目標

教養就是在傳授生活的智慧,為什麼睡眠很重要?為什麼守時很重要?若將父母的擔心好好地傳達給孩子,孩子會了解的。反之,如果理由不能說服自己,就不要去強迫孩子

媽媽也有媽媽的生活步調,當生活步調不順暢時,就會感到焦慮。因此,媽媽必須好好規畫優先順序